魏释:山与水既有左行右行之分,则五行之气分阴分阳而顺逆颠倒矣,阳气顺而生旺之气从子转丑而行。阴气逆而生旺之运从午转已而布。二十四山各有珠宝,但以逆为顺,以顺为逆,则各有火坑。
作者按:魏氏注释不符题,原文是承接上文,明玄空五行的道理说明“颠,颠倒”五行,是珠宝五行。纳甲五行,和其它五行是“倒倒颠”五行,是火坑五行。“以逆为顺,以顺为逆”谓之颠倒,是错误的。
原文:颠颠倒,二十四山有珠宝,顺逆行,二十四山有火坑。
姜黄注释:传曰颠颠倒顺逆皆言阴阳交媾之妙,二十四山说明掌土起九宫,星辰类聚群分也。太极分明必有图者,言山龙真穴必有太极晕藏於地中。此晕变化不同,而其理则一。非道眼熟能剖露哉。
作者按:原文是不通的,前句是颠颠倒,后句是顺逆行,与珠宝火坑,不相联系承接,所释也不对原文,用三元玄空“地理”的九星是无法解释的。
二、提到“太极图,是陈希夷(?-989)所创,陈为杨公徒子孙,与蒋大鸿“风水”法,不共一家。陈是五代(907-959)人而蒋是明末(1620)生人。
原文:金龙,一经、一纬义不同,动不动,直待高人施妙用。
李释:珠宝,火坑,何人辨别,惟认金龙则知之。金龙者,四大水口也。流乙辰,则知其为水。流辛戌,则知其为火。流癸丑,则知其为金。流丁未,则知其为木。入山观水口,而结地之方,纳音,皆可逆。故杨公看雌雄之诀,必先自金龙始,二十四山为经,六十花甲为纬,而生旺休囚系矣。妙用之施,惟待高人而已矣。
作者按:李三素公所释有出入。经是织布的纵线,是骨干,纬是围绕经的横线,是从属,应以七十二龙为经,二十四山向为纬。因为定二十四山向是根据七十二龙来确定的。
原文:认金龙,一经一纬义不同,动不动,直待高人施妙用。
魏释:妙用不可胜穷,非高人心口孰能决之。
作者按:认金龙,只需用罗盘就可以认识金龙。什么,“经纬”是认不了的。其原文的意思是,要认识金龙,一经一纬各有含义,似乎是以一经认识,可能金龙是狗?一纬认识,可能是牛?显然原文是不通的。
二、考评
根据上述原文及诸家注释“坤壬乙文曲从头出”的原文,其内容是本郭璞《葬书·原著》葬乘生气的主旨,将地球世界的生气,区分为东南西北四方,即坎离震兑四卦,以“土生气,气生水”的生气内在对立面的原理,采取“龙水交会合玄空”的实践方式,科学的乘“行乎地中”的生气,这是杨筠松在赣州授徒传术,晚年在实践中创立的秘传其高徒曾文辿的简要的奥语。
明末蒋大鸿(1620-?)为其所谓三元玄空“地理”,制造理论根据而纂改杨公《青囊奥语》为“坤壬乙巨门从头出”的冒杨公《青囊奥语》,是没有义理的。诚如姜尧注黄学劼增释所说的是“善后良策”。望读者深思之。以上除李三素公所释的原文外,其它原文无义理,而且前后不相衔接。
第二节 中段(自第一义至第十真止)
原文:第一义、要识龙身行与止。第二言、来脉明堂不可偏。
第三法、传送功曹不高压,第四奇、明堂十字有玄微,
第五妙、前后青龙两相照,第六秘、八国城门锁正气,
第七奥、要向天心寻十道,第八裁、屈曲流神认去来,
第九神、任他平地与侵云。第十真、若有一缺非真情。
魏释:此篇专言三合,以下因高人妙用而推言之龙之行止。脉脉偏正,左右龙虎,明堂十字,前朝迎后托案两两相照。八国,即八方城门,即水口要关锁周密。天心十道立穴之法,要流神屈曲辨其来去,或平地或侵云,皆用前法,缺一非真。
一、原文与注释对照
原文:第一义,要识龙身行与止
姜尧注黄学劼增释:上节言无形之气动不动,此节言有形之质止不止,杨公看雌雄之法,盖有形之质为体、无形之气为用。一体一用,虽有动静之殊,然必体立而后用行,故以龙身行止为第一。经云:形止气蓄,万物化生,即此之谓也,有此一看,然后其余作法可次第而及也。
作者按:龙身行,为气行(生气的运动变化)。龙身止,为气聚,为生气运动变化(阴阳气的斗争)到静止(斗争的统一)。不是说体与用的关系。
第二言,来脉明堂不可偏。
姜黄注释:山有山之行与止,水有水之行与止。然后辨其是地非地;再辨其属何卦气,属何生旺,得为不偏,不得即为偏。非坎龙离水之偏与不偏也。
作者按:明堂是群龙会聚之所,虽共一明堂,有若干来脉,来脉是内气,而明堂是外气,因而来脉与明堂偏与不偏,有两种现象,一是坐穴乘气,(定向)是否正对明堂中央。即左右是否基本平衡。二是外气对内气的影响是否生旺,二者都是自然现象,人力不可强求。
第三法,传送功曹不高压。
姜黄注释:传送功曹者,乃结穴最近者而言,是前后左右辅从之别名。不宜高压者,是谓传送功曹宜低不宜高,高则宾客欺主也。
作者按:传送功曹是日家的十二神,搬到风水形法是不适当的,而且传送功曹论方,也只有两方,只可喻左右二方。论前后,前方为朱雀,后方为玄武,玄武宜高,也不忌低,主要以其势与形而定。左右前方均宜高耸,秀丽,没有甚么欺主不欺主的问题。《玉尺经》云:“若尖齐高耸,君子可以求官,低小方园,士庶亦应致富”。
第四奇,明堂十字有玄微。
姜黄注释:乃裁穴定向之法,在未立穴以前,先看四面情形,八方来势,次看来山来水合何时之生旺,再看内堂外堂来去止聚之方,如是则知穴宜左宜右,宜前宜后,自有一定不可移易之向矣,其云玄微。诚哉,其玄微也。
作者按:明堂有甚么十字,必须经过测量才可定十字。任何穴场,也只有一个明堂,没有甚么内堂和外堂。据释,说是裁穴定向之法。是生旺则生旺,是休囚则休囚,不会有何时生旺与否。裁穴定向,主要是以龙水交会合玄空而乘生气为主,吞吐浮沉左右,是以势、形和方而定。《葬书·原著》云:“势为难,形次之,方又次之”。
第五妙,前后青龙两相照。
姜黄注释:细看前后左右龙虎案托,左为青龙,右为白虎、前为案,后为托,环抱开面,相向有情为照,两相照者,八方相照,有情者也。
作者按:原文完全是错误的,所谓四象是前朱雀,后玄武,左青龙,右白虎。没有甚么前后是青龙的说法。前案后托的形法称谓,也是不符合《葬书·原著》的称谓。
第六神,八国城门锁正气。
姜黄注释:城门二字最难拘得,水有水之城门,山有山之城门。水之城门,有三义,以三义为城门。无三义,以水之照穴有情处为城门。亦有去口为城门,总以有权有力处为是。山之城门,以入首束气处为城门。或以过峡起顶处为城门。亦有以某处为来脉,即以某处为城门。平原平洋以界气为城门。或以低田界水止处为城门。锁正气者,看准城门正气,以测生旺而定吉凶,锁定在何方也。
作者按:城门何其多也,撰者和注释者自己以及蒋大鸿“大儒”也弄不清楚什么是城门。在《葬书·原著》说的是乘生气,即使是任何风水书,也没有发现什么正气、邪气或者是歪气的名称,就是有正气,正气也不可能锁住,而放掉邪气去。实在是太“秘”了。
第七奥,要向天心寻十道。
姜黄注释:天心十道,是用法之至美者也。上文十道从形迹上看,此节以体用合宜,山水兼得便为十道。十道即天卦之十道也。非地卦之十道也。地卦十道一九,二八,三七,四六,人人知之。何以云奥?杨公于此节发明要向天心寻者,真所谓披肝露胆之说,阴阳相见之妙诀,苟能会得其理,十道自然有处可寻矣。
作者按:上文说的是所谓“明堂十字”,并没有什么“十道”。风水在南宋后明代前有天心之名,如“水破天心”,却无十道之称。所谓“十道”,是三元“地理”配卦合十。其实其内外卦所数都是合十,即都是十道,也不必去寻。在《沈氏玄空学》中,有释义天心是中五的,在中五宫寻十道、就必须寻多次,也不一定能寻到“合十”。
第八裁,屈曲流神认去来。
姜黄注释:屈曲流神者,乃言水流之形势。认去来者,其旨於认水之来去属何卦论吉凶。隐然有玄空大卦之秘诀,必宜面授方能推得。如吉宜裁之,若弊履朽不能裁取乎。
作者按:在三元“地理”,不必认流神之去来,在形势方面只要后有山,前有水,即是好穴场,由此可证,原文是江西之法地理在《青囊奥语》中增撰的,姜黄没法园其说。其注释只好搬弄“玄空大卦之秘诀,必宜面授方能推得”。
第九神,任他平地与侵云。
姜黄注释:神者,神而明之意,任他平地与侵云者,即高山平洋其用则一,言既明龙穴砂水之形态,用玄空大卦之法,不论山地平洋,均一法岂有二门哉。
作者按:原文欠妥,莫说平地与侵云,即使垅龙与支龙都有严格的区别。
第十真,若有一缺非真情。
姜黄注释:十真者,龙、穴、砂、水、鬼、曜、朝对,处处环抱朝拱,更兼山得山之用法,水得水之用法。此节谓十真或体好而用不能全合,或用得而少有偏侧反跳之形局,总谓之缺。以上十节须以龙真穴正为要。龙果真穴果正,止自有止,行自有行,自有明堂,自有功曹自有传送,自有十字,自有城门,左右自然照应,流神自然屈曲如龙穴,一有不真,外面空有万重山,即此谓也。
作者按:任何穴场,都不是十全十美。非但不是一缺,而且是多缺,就是王者之葬,也非一缺。
二、考评
上述十要,全部是说形法,除第一义说的“要识龙身行与止”外,其余部不符合风水乘生气的形法要求。而且原文构词空洞,未曾说明具体的形法。尤以其中的所谓八国城门锁“正气”,违背了“龙水交会合玄空”的要领,只能有一个城门(水口),有二个城门即不可以点穴(选址)。在风水史上根本没有什么“正气”的称谓或术语,“前后青龙两相照”对风水的青龙白虎毫无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