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经不是周易
《易经》是代表世界文明的三大经典之一。几千年来,东方的《易经》,西方的《圣经》,印度的《陀经》这三大经典一直在世界上喷吐光焰,成为全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,《易经》更是一部享有“群经之首”、“大道之源”美誉的文化元典,是中华文化之魂。它从诞生到现代,虽然经受了万余年历史时空的风雨剥蚀,但它至今仍然在华夏历史长廊中熠熠生辉,不仅是我国历代帝王的必读之书,也是我国历代学者、专家从事中华文化研究的首要领域,而且它还引起了当今世界的热切关注。美国哈佛大学成中英教授认为:“《易经》是生命的学问,宇宙的真理,价值的源泉。《易经》不仅是中国的,也是东方的,更是世界的;是古代的,也是现代的,更是未来的。”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。
很多年以来,人们都以一种神秘的眼光来看待它,其实它同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。是探究关于天道、性命、修己、正家、治人、治国的道理,是中华文化之根,也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。
“周”,东汉郑玄《易论》,认为“周”是“周普”的意思,即无所不备,周而复始。而唐代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认为“周”是指岐阳地名,是周朝的代称。有人认为《易经》流行于周朝故称《周易》,亦有人依据《史记》的记载“文王拘而演周易”,认同《易经》乃周文王所著。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,例如《论语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左传》却只称《易经》为《易》,“周易”之名最早见于《周礼》;然而《周礼》的年代,学者还有争议。所以,就文献而言,“周”应该是后来加上去的。若以《周礼》的系统来看,《三易》的名称皆无朝代名,所以《周易》的“周”解释为“周普”和其它两种占筮书,比较能够相应。然而夏代是否有《连山》、商代是否有《归藏》也都还是问题。两书很可能也是“ 古史积累说”所言的现象。所以比较肯定的是,《易经》或《周易》原来只称为《易》。
在 中国文化的领域中,自经孔子删《诗》、《书》,订《礼》、《乐》之后,由他编著了六经,赞述《周易》以来,关于《周易》易学的传承,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 班固的《汉书》,以及范晔的《后汉书》中,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。但自诏、宋以后,我们所读的《周易》,关于《十翼》的排列程序,事实上,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。他把乾、坤两卦的文言,拿来放在本卦下面。同时把《系列》的中间次序,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。等于我们现在读的《大学》一书,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,并非原本的《大学》的次序。现在对于研究《易经》来计,这点应当注意及之。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:孔子授商瞿。商瞿授鲁桥庇子庸。子庸授江东 臂子弓 ( 其人是荀卿之子 )。子弓授燕子家。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。子乘授齐田何子庄。
孔子殁,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。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,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,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,并未有太准确的资料。唯所世留传有《 子夏易传》一书,真伪难辩,但确具有古代“易学”思想上的价值。西汉的易学:田何授 (东武 )王同子中、 (洛阳 )周王孙、 (梁 )丁宽、 (齐 )服生,四人皆著《易传》数篇,但后世已散佚。其次,自(东武)王同子中一系,再传杨何,字元敬。无敬传京房。房传梁丘贺。贺传子临。临传王骏、丁宽一系,又再传田王孙,王孙传施,传张禹,禹传彭宣。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。
至于阴阳、纳甲、卦气等易学,自田何到丁宽之后,又另有一系。主阴阳、卦气之说的,由王孙孟喜。喜再传焦赣,字延寿。著有《易林》,迥然打破《周易》的蹊径。鼻祖京房,承传焦延寿的易学思想,著有《京房易传》,开启了象数易学的阴阳“纳甲”之门。到了东汉时期,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。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,也便由此而形成了。后汉的易学,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。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,便有马融、郑玄、荀爽、刘表、虞翻、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。其中以荀爽的易学,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,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,经常有提到“九家易”或“荀九家”的名词,就是对此而言。郑玄的易学,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。后来才舍离京学,专学费直之说,以孔子《易传》来解说易学。汉末的易学,大概都跟着荀爽、虞翻的脚跟而转,愈来愈加没落,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, 专从老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《易》 了。最为遗憾的,后世的易学,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,不能上穷碧落,下极黄泉,直迭羲皇之室。
“东方古文化”是以中国为发源地,流传及盛行于东南亚国家,至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,它是经久不衰的一种古文化,已经历 3— 5千年,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,不但是哲学思想体系,也包含科学体系。 就体系而论大致有四种: ( 1)以阴阳统一对立的《易经》文化。 ( 2) 孔子为主体的儒家文化。 ( 3)以 《老子》、 《庄子》为代表的道教文化。 ( 4)以印度为发源地的佛教文化。
这四种古文化称为“东方文化”核心,从它创造形成至今,是中国文化遗产。但至今,大部份在东南亚国家弘扬和应用更为广泛,源远流长博大精深,促进了历代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。
道教 源于中国, 佛教源于 印度,在东南亚一代流传不息,它们教义宗旨,都是以劝 善 为主,解除人生私欲心,且能超脱凡人,解脱人生痛苦,面对世间复杂矛盾,并提出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文明理论,它更有科学一面,特别道教中科学含量之高。可以用哲学和伦理道义去解决它,把人类引向文明豁然的前景,是人生文明的标志,它发放出世界人民信仰的不可磨灭的光环。
《易经》是四书五经中的首经,素称“群经之首,百科之源”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,一生好学,对中华传统文化的《四书五经》特别有造诣,借古鉴今,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。《易经》这门古文化,不但是一种哲学文化,也是一门科学知识,毛主席经常借鉴它,为决策国事起到了丰功伟绩的作用。
《易经》包含着象数和义理两方面,但实际上象与数,义与理还可细分。《易经》易卦反映事物运行规律的分类,爻反映各类的不同发展阶段,这相对应宇宙信息发生使天、地、人、事的演变和发展规律。
《易经》的发展方向应该从预测学、认识学和行为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: “义”反映了伦的意义, 64卦六亲关系,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差别。“理”是对事物规律和道理的探讨,是易理、易道的分析,应用《易经》提出的道理对事物如何形成和发展进行解释。 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理性认识思维,也就是逻辑思维,一类是感性认识思维,也就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。从认识学角度研究《易经》,我们应该从感性思维上认识她。《易经》以最简单的阴爻、阳爻两上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,充分体现了万事万物辨正统一和矛盾统一的现代哲学思想。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 《易经》的发展离不开对易学哲学体系研究,真正结合“学”与“术”两方面一起进行研究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。 《易经》又是历代人们修身、齐家、平天下的哲学之书,这也是我们研究和应用《易经》的最终目的——指导学习、工作、处世等日常行为。根据《易传系辞上》所讲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我们就应该肯定:《易经》的象数理义在结构上是一个一气呵成的,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。应用和发展《易经》的占筮性质和哲学性质,发展《易经》成为一部行为学经典。
施慧整理
|